- 时间:2025-08-12
- 点击:0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8月的临夏,大夏河碧波荡漾,太子山苍松叠翠,山水相映间,尽展黄河上游的灵韵。8月8日至11日,以“黄河远上?文脉流长”为主题的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从婉转吟唱的“花儿”到古动物化石的无声诉说,从老街巷到炳灵寺石窟,施战军、张莉、贾梦玮、吕晨、叶舟等十余位文坛名家走进这片黄河上游的文化沃土,在博物馆里与千万年岁月隔空对谈,在非遗传承中触摸活态历史,在人文烟火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当代活力。
在博物馆里,共述黄河故事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化石保存完好、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占据十项世界之最……”8月9日上午,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作家团一行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沿着历史的脉络,与沉睡千万年的生命对话。
展柜里,巨犀门齿如玉,2700万年前啃食的齿痕清晰可辨;铲齿象下颌前伸,那把带弧度的“天然铁铲”似沾着沼泽泥泞;三趾马肢骨并立,蹄印纹路里似藏着稀树草原的风声……
“这些沉睡千万年的骨骼,是比任何典籍都厚重的自然史。它们把黄河上游的生态变迁刻进了石头里,诚实又鲜活。”著名诗人张战俯身凝视着展柜中的古动物化石感慨道,“它们没消失,只是把生命写成了石头。”
据讲解员讲解,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藏有4万多件化石标本,分属250多个属种,创下了“十项世界之最”,被称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的百科全书”。
如果说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黄河上游自然演化的“档案库”,那么临夏州博物馆就是黄河流域文明进程的“活字典”。
8月10日上午,在临夏州博物馆内,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瓮吸引了著名诗人陈新文的目光。“先民对线条的把握,处处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陈新文说,这是原始艺术的绽放,更是文明基因的鲜活印记。
据介绍,临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历时8000余年,含齐家玉琮、马家窑彩陶罐、唐宋青瓷及胡人俑等,这些文物清晰勾勒出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交融、多民族共生的历史图景。
在永靖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作家团一行看着战士们奋力划桨破浪前行的老照片感慨万千。大家纷纷表示,这些浪涛里的身影,是刻在黄河岸边的精神界碑。
在黄河岸畔,解码非遗之美
在黄河之畔的临夏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鲜活的姿态流淌在漫漫时光里。8月9日下午,在临夏县耳子屲梁采风时,“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二洒的一曲《天下“花儿”是一家》,让作家团耳目一新。
“各色的牡丹嘛一搭里开,美美的日子嘛朝前走……”带着山野气息的高亢曲调,将当地百姓的质朴欢悦唱得透亮。
马二洒是一位传唱“花儿”近30年的老艺人,作为“花儿”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常带着“花儿”登上乡村大舞台,用最原汁原味的唱腔,让这朵绽放在黄河之畔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乡野间越开越艳。
“太具感染性了,这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每一个颤音都带着临夏的风光。”陈新文说。沉浸在这份鲜活的文化气韵中,陈新文兴之所至,挥毫写下“山水临夏县”。
“‘花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夏州作家协会主席王维胜介绍,松鸣岩景区的“四月八”花儿会颇具盛名,每年都有数万人云集于此,歌者们以“牡丹”“少年”为喻,唱出对生活的热爱。
著名翻译家曹元勇在听完“花儿”演唱后激动地说:“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听着‘花儿’,让我想起了‘绿啊绿,我多么爱你这绿色,绿的风,绿的树枝’这首诗,此刻风里的草木香、歌声里的鲜活气,全是这绿的魂呢。”
在被黄河滋养的临夏,非遗远不止“花儿”的吟唱。八坊十三巷里,通过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表演、街头展示等形式,展示的砖雕、评弦、木雕、泥塑等6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姿多彩,各具魅力。
正如王维胜所说,在临夏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上,多彩非遗与母亲河早已血脉相融,正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文明传承的千年密码。
在字里行间,漫谈黄河文脉
8月10日下午,永靖黄河三湾景区,河风拂柳,水光潋滟。一场热闹的“黄河文化漫谈”在这里拉开帷幕,作家团与临夏本地作家们围坐在一起,伴着黄河的絮语,把临夏之行的万千感触揉进字里行间。
“以前脑海里的甘肃是敦煌、河西走廊的壮阔,这次来临夏才发现,这片大地上还有很多惊喜,尤其是‘花儿’演唱,让我想到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里‘第一只会唱歌的鸟’。”著名诗人沈苇笑着说,原来这片土地的浪漫,从千万年前就刻进了基因里,“浪山漫歌”就是最鲜活的注脚。
“这次临夏行,给了我三次‘震撼’。”著名作家王跃文说,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时空对话、耳子屲梁和松鸣岩景区的自然之美、炳灵寺石窟与周边石林的人文奇观,每一处都藏着成为国际国内优秀旅游目的地的潜力,要让更多人知道临夏的美、临夏的好,这颗黄河边的明珠,才会愈发璀璨。
黄河岸边的一株苍耳,勾起了著名评论家施战军的思绪。他说,黄河下游的苍耳,会不会就是从这里“漂流”过去的呢?施战军表示,从黄河下游来到上游,他发现两岸有很多“同款植物”,“这就是黄河的魔力,岸边长的不只是草木,更是流淌的文化与跃动的诗性,上游临夏便是藏着这些灵韵的文学富矿。”
“临夏太让人意外,太让人惊喜了。”著名评论家刘颋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临夏,看着黄河两岸的山水和从容生活的人们,临夏人把日子过成了诗,讲究又舒展,让人羡慕。
“黄河奔涌不息,不仅是地理上的母亲河,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主动脉,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明根脉。”谈及临夏,著名作家叶舟满眼深情。在叶舟看来,临夏的彩陶、“花儿”等,都是鲜活的文化基因,需作家以笔为桥,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以文学视角深挖黄河上游的历史底蕴,为临夏文旅融合发展添砖加瓦,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