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通渭:沃野千畴产业兴
  • 时间:2025-07-31
  • 来源: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李娟

  盛夏时节,通渭县广袤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玉米、盛开的洋芋花、套袋的青苹果、茁壮成长的黄芪以及大棚内翠绿的蔬菜,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高原夏菜孕“丰”景

  炎炎夏日,走进通渭县碧玉镇雷岔村温室大棚,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辣椒长势喜人,碧玉镇雷岔村村民殷小义正忙着采收。他说:“去年我一棚辣椒就卖了8000元,今年刚开始摘,我预计收入不比去年差。”

  雷岔村现有温室大棚95座,其中辣椒72棚。该村探索“自种自管”模式,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激发村民种植热情。经过三年发展,雷岔辣椒凭借皮薄肉厚、辣味醇香的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村党支部副书记雷军喜表示,村民积极采用喷灌、滴灌节水技术,明年计划引水上山,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

  与此同时,在北城铺镇的川地里,连片的高原夏菜长势正旺,辣椒、西芹、西葫芦铺展绿意,农人们在田间忙着采收。今年,该镇依托明尧水库和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引洮二期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增灌溉面积达8600亩,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目前,全镇6000多亩高原夏菜已陆续丰收,正源源不断运往市场。

  特色果品有“钱”景

  通渭也有露天樱桃。日前,鸡川镇太平村的300余亩露天大樱桃迎来黄金采收期。山坡上,樱桃挂满枝头,红如玛瑙,农人穿梭其间,小心翼翼采摘。“今年雨水合节,樱桃个头大、味道甜!”种植户苟敬霞抹去额头的汗水,指着自家果园介绍。

  凭借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地理条件,鸡川镇坚持发展露天樱桃产业,太阳晒透的果子风味更浓。今年尽管遭遇倒春寒,散户区域受冻较重,但通过及时灌溉补救,核心产区仍实现丰收,亩均收入达到1万—2万元。

  在陇川镇郭家咀村的千亩高标准果品示范基地,套袋的青苹果挂满枝头,果农牛来儿正在果园除草、施肥。“得益于新品种和山地优势,我的15亩果园连续三年挂果,年收入5万—6万元。”

  郭家咀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3000亩,今年已完成200亩老果园改造,引进秦脆、瑞阳等新品种提质增效。

  陇川镇副镇长刘建斌介绍,全镇现有果园3.6万亩,年产值1.3亿元。通过建设冷库、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中心,有效解决了贮藏销售难题。面对霜冻灾害,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山区苹果保有量可观,丰收在望。

  传统产业添“增”景

  洋芋花开赛牡丹。眼下,华家岭镇的4.1万亩马铃薯迎来盛花期,紫白相间的花海宛如画卷。作为马铃薯黄金产区,华家岭镇依托冷凉气候与肥沃土壤,推广良种种植与订单农业,让小土豆变身“金豆豆”。

  在鸡川镇司川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两米多高的饲草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正在田间查看玉米长势的司川村村民张奇锋说:“以前种小麦亩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饲草玉米,采用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亩收入能超过2000元。”更让他安心的是,村里的养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饲草玉米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司川村党支部副书记司亚丽介绍,村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1200余亩零散“巴掌田”整合成现代化良田,全部种植饲草玉米,预计亩产可达4吨以上。饲草玉米已成为助农增收的又一条“黄金链”。

  夏末秋初,时序更迭。从高原夏菜的“丰”景渐浓,到特色果品的“钱”景广阔,再到传统产业的活力涌动,新一轮秋收的序曲已然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