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强信心 看发展·一线调研】嘉峪关市: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 时间:2025-08-01
  •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酒钢集团嘉东料场现场。酒钢集团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夏日的嘉峪关市,活力澎湃,工业园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走进各大工厂,机器轰鸣作响,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今年上半年,嘉峪关市深入推进强工业行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嘉峪关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走进西北地区首个全封闭、数字化、零排放的智能物料管理中心——酒钢集团嘉东料场,全封闭的皮带通廊、自动化的大型设备、干净整洁的道路、焕发生机的绿植……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由于露天堆放物料的方式,焦煤等生产资料在装卸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污染环境的同时,原料损耗率高达3%。

酒钢集团于2021年底,投入17.11亿元,启动嘉东料场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经过两年多的“绿色革命”,嘉东料场焕然一新。

嘉东料场采用全封闭设计,配备了抑尘、除尘等环保设施。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料场配备的干雾抑尘系统以微米级水雾织起一张防尘网,通风除尘系统就像一个空气净化器。数据显示,改造后料场周边扬尘浓度下降超80%,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智能化是嘉东料场的一大亮点。斗轮堆取料机被智能刮板机取代。智能刮板机通过可靠的检测传感设备,实现了堆取料作业的自动对位、自动堆料、自动平料、自动取料,达到计划用量时能自动停止,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通过基础数据采集、大数据运算,如今的嘉东料场可以实现原料场全系统自动化控制、数字化管理、无人化操作的综合智能管控。

从“露天堆场”到“智能绿仓”,嘉东料场以科技赋能生态、用智慧重塑生产,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日前,嘉峪关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甘肃嘉唐铝业有限公司600万吨氧化铝项目一期建成试产。

记者走进嘉北工业园区甘肃嘉唐铝业有限公司600万吨氧化铝项目施工现场,一栋栋标准化车间高耸矗立,300余名工人穿梭在金属框架间,分工有序加速推进各项工作。

甘肃嘉唐铝业有限公司600万吨氧化铝生产项目是2023年招引落地项目,是省、市两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具有发展潜力大、产业融合度高的优势,是嘉峪关市围绕打造“2+6+N”产业集群、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嘉峪关市坚持“项目布局到哪,服务就跟到哪”的原则,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了解项目需求,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项目去年4月开工,建设过程中嘉峪关相关单位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甘肃嘉唐铝业有限公司项目前期负责人李章宏表示,一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介绍,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50亿元,解决百人就业。有助于嘉峪关市铝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酒钢集团东兴铝业公司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嘉峪关市构建“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同时,企业生产的高品质氧化铝还将推动下游产品向高端迈进,有力地推动嘉峪关市构建千亿级铝产业集群、做大工业总量。

在嘉峪关长城望宇炉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正专注地将精密部件组装成陶瓷焊补机、喷涂机等设备。然而,刚组装完成的设备并非在厂区修补焦炉,而是准备发往全国各地,为损毁焦炉开展“微创手术”。

焦炉是炼焦的核心设备,长期高温运行会导致炉墙开裂、剥蚀等,出现漏点。传统停炉大修不仅成本高昂,且严重影响生产。而望宇炉业运用先进的陶瓷焊补、喷补技术,无需停炉即可实现修补。

在1200摄氏度高温下,特制陶瓷材料被“焊接”到破损部位,瞬间凝固形成致密保护层,寿命可达传统方法的3倍以上。

“我们就像焦炉的全科医生,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公司市场部经理杨琳打开电脑,展示着不同焦炉的“病历档案”:炉墙破损、碳化室穿孔、蓄热室堵塞……这些困扰焦化企业的顽疾,在长城望宇的技术体系下都有专属治疗方案。

目前,公司已为全国70多家焦化企业的200余座焦炉实施了“再生手术”。

记者从企业提供的现场视频看到,在山东某焦化厂,技术员身着隔热服,手持焊补枪,在炙热的焦炉前精准操作。火花飞溅中,原本龟裂的炉墙逐渐恢复平整。

“修补后,焦炉寿命延长3至5年,每年为客户挽回数千万元损失。”现场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