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12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白银市城区一角。(白银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白银,因矿设企,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名称命名的城市。曾几何时,四溅的铜花、轰鸣的矿车、林立的冶炼炉,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工业辉煌的壮阔图景。随着资源枯竭的“周期警钟”响起,这座城市毅然踏上了转型征程——以科技创新为笔、新能源产业为墨,绘就一幅“绿电涌动”的现代产业画卷。
铜花飞溅:工业荣光的时代印记
在白银集团的辉煌岁月里,“铜花飞溅”是其最鲜明的标志。1954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白银集团前身)成立,肩负起建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重任。露天矿的爆破声震醒沉睡的大山,选矿厂的球磨机昼夜轰鸣,冶炼厂的铜水如赤龙般奔涌——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领跑全国的工业奇迹。
铜业公司熔炼车间班组长武宏基在白银集团工作了28个年头。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场景,他依然充满自豪:“刚上班时,厂里所有机器都是手工操作,机器日夜轰鸣、尘土飞扬,那时戴的口罩都是纱布做的,一班下来口罩都变成绿色的了。我们每天一睁眼都在和铜打交道,日生产铜量达到200多吨,看着那红彤彤、1200度的铜水从炉子里流出来,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工作特别有意义。”
“那时候不知道啥叫累,只知道身上有股使命感和自豪感。当年工人兄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冶炼人,要为冶炼争气,再苦再累都要干好这份工作,为国家炼出更多更好的有色金属。’”武宏基说。正是一代代白银“冶炼人”用汗水浇铸的责任与担当,让白银集团成为西北工业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律”悄然显现。长期的开采让白银的矿产资源日益减少,传统的有色金属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必答题”!
智变之路:从“镐头”到“键盘”的跨越
锚定转型方向,白银选择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小铁山矿机械动力作业区车间,90后技术员时启哲正在调试机械生产线。他说:“我的祖父是一名掘进工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手持简陋的工具,深入地下,一锹一铲地挖掘着希望,为矿山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父亲这一代,他成为了一名电工。如今,我作为‘矿三代’,用电脑远程精准控制生产作业。我们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是矿山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科技创新进步的有力见证。”
白银铜业公司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公司技术科科长李家合介绍说:“产业升级项目建成后,现在的白银炉替代了已服役多年的高能耗、高成本、操作环境差的老白银炉,单台白银炉产能达到20万吨/年,用单台白银炉实现了原来两台白银炉的产能。粗铜综合能耗由487kgce/t降低至127kgce/t,加工成本由2230.61元/t降低至1832.21元/t。现在,产能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白银市正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让“绿电涌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中核汇能(甘肃)能源有限公司白银汇核光伏电站就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该电站负责人狄国鹏介绍说:“公司项目占地约2800亩,从2023年7月起已顺利并网发电运行。通过‘光伏发电+矿山治理’的方式,让原本废弃的深部铜矿废石场,通过建设光伏项目,产生了新的经济价值。截至目前,发电量已达到3.8亿千瓦时,实现了生态修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新能源产业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白银时代瑞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勇说:“我们充分利用白银有色资源、管理及融资优势,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基地。其中,首期年产2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于今年4月竣工投产,达到全国单体规模产能第一。”
“近年来,全市通过‘链长制’招商,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复合能源基地。”白银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陇电入鲁”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达到358万千瓦,平川区抽水蓄能电站、东方钛业、中车锦源、中瑞铝业170万千瓦源网荷储等重大项目在市域相继落地布局。
三重蝶变:经济跃升 生态焕新 民生升温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银市的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经济跃升、生态焕新、民生升温”的三重蝶变。
在经济方面,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数据显示,2024年,白银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2.87亿元,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白银市工业固投增长45.5%,排名全省第二位,工业领域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4个,签约金额174.09亿元,到位资金86.43亿元。产业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曾经的“工业锈带”逐渐变成了绿色的生态园区,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社会发展方面,产业转型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铜花飞溅”到“绿电澎湃”,白银的转型之路印证了资源型城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的必然。当光伏板在戈壁滩上追逐阳光,当锂电材料在智能车间流转,这座西北工业之城正以绿色为底色,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地、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兰白经济圈协同发展重要增长极。”在省政府新闻办“发言人来了”白银专场发布会上,白银市副市长刘湖泉表示,将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白银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