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从“村超”绿茵场到有机示范田——两当全域有机的“出圈”之路
  • 时间:2025-09-23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肖 红

  近日,“全国村超”甘肃赛区邀请赛在两当激情开赛,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看台上热烈的呐喊,让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赛场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当的“待客之礼”——晶莹的“两当狼牙蜜”、香酥的“广香玫”有机核桃仁、大庄村的有机香菇、“林间散养”的绿壳土鸡蛋……

  这些印着“有机”标签的农产品,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感受体育激情的同时,品味到两当山间的生态馈赠,也让“全域有机”这张生态名片,借着“村超”的热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生态筑基:立体农业厚植有机沃土

  两当的“全域有机”,始于得天独厚的生态家底。

  地处南北秦岭交汇处,嘉陵江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高达76.37%,林木绿化率87.37%,被誉为“甘肃第一绿”。这里气候温润、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为有机农业提供了天然屏障。

  基于这一优势,两当县创新提出并践行“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模式,巧妙利用垂直空间,打造“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立体农业图景。

  “你看这花椒林里的中蜂,采的是原生态花蜜,林下的‘五黑一绿’乌鸡,吃的是虫草、喝的是山泉,产的绿壳蛋在外地超市能卖到1.8元一枚!”在西坡镇金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冯治义拿起一枚刚捡拾的绿壳蛋,语气里满是自豪。

  作为两当“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模式的践行者,冯治义的合作社把山地空间“用出了层次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对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的依赖。

  如今,两当县正立足于生态循环的立体农业模式,进一步向标准化、高品质的“全域有机”战略升级——

  在西坡镇苍坪村,1000亩有机核桃基地依山而建,林下种植中药材、散养生态鸡,形成“林-药-鸡”共生系统;

  在左家乡大庄村,德源菌业采用“有机木屑+麦麸”配方制作菌棒,从源头上杜绝化学添加剂,年产有机香菇10万袋;

  在显龙镇,农户自制农用酵素,通过“酵素+种养”实现生态防虫、土壤改良,替代农药与化肥……

  一次次实践,蹚出了一条从传统农耕到有机沃土的清晰路径,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惠泽民生的金山银山。

  产业链条化:从“论斤卖”到“按质卖”的跃升

  全域有机,核心在“全”,关键在“链”。

  深秋时节,走进西坡镇民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空气中弥漫着核桃烘焙后特有的浓郁香气。

  生产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颗颗饱满的核桃在经过清洗、筛选、烘焙、配料等十余道工序后,华丽变身为黑芝麻核桃糕、枣夹核桃仁、果仁酥等精美休闲食品。

  这些带着秋日醇香的休闲食品,正通过“陇上民乐”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和自有商城销往全国各地。

  这家2007年成立的合作社,最初只是单纯的林果培育,如今已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其中“广香玫”牌核桃仁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民乐合作社的发展,是两当“有机富民”的缩影。在两当,这样的创新实践正在各个乡镇开花结果。

  显龙镇与鱼池乡的千亩玫瑰基地,不仅提炼玫瑰精油、纯露等高附加值日化产品,还开发观光采摘、DIY体验等农旅项目;

  创业创新示范园中,“两当麻椒鸡”凭借非遗工艺和独特风味,成为游客必尝美食,并成功取得陇南市首家肉制品SC认证,产品畅销省内外。

  品牌建设是价值提升的核心。两当县着力打造“醉美两当”县域公共品牌,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6个,有机产品7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狼牙蜜”“蜜相蜂”“登真缘”等一批特色品牌逐渐打响,成为市场信任的标志。

  销售渠道的拓展同样重要。全县共开办网店530余个,建立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4个网货供应平台、3个网货供应链服务企业,并通过两当富民公司国有企业牵头,与13家企业、40余家合作社签订农产品供货协议,整合县内农产品资源,推动从“分散经营”到“国企引领”、从“坐等订单”到“主动营销”的转变。

  如今,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加工能力、建立品牌体系,两当正推动农产品从“论斤卖”转向“按质卖”,真正实现从“丰收在田”到“增值在手”的全面跨越。

  融合创新:“有机+”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两当的“全域有机”,不仅是农业的变革,更是发展方式的系统转型。

  在云屏三峡景区,徒步栈道串联有机板栗园、中药材基地与康养民宿,游客可在森林氧吧中享受“清肺养心”的生态疗愈。

  在荷花池AAA级旅游景区,果蔬采摘、手工酿蜜、柴火鸡烹饪体验成了“标配”,原本的农业生产,变成了游客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有机+红色”的碰撞。在两当兵变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在参观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后,在景区品尝、购买有机产品,成为他们返程时的最佳选择,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让两当有机品牌兼具“生态温度”与“历史厚度”。

  近年来,两当县依托“国际慢城”品牌,将有机农业与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有机慢生活”体验场景,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

  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有机理念同样延伸渗透。沁香怡公司打造玫瑰“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出精油、纯露、手工皂等系列产品;兴源中药材饮片公司对本地天麻、猪苓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果老仙酒业开发的两当蜜酒,成为康养旅游的“明星伴手礼”。

  同时,富民公司、木云科技等企业积极拓展跨境电商与外贸出口业务。德源菌业的有机香菇已出口欧洲;木云科技挖掘非遗美食“两当麻椒鸡”,推动其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从生态优势到经济胜势,两当通过“全域有机”战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站在新起点,《两当县发展“全域有机”(2025-2027年)实施方案》勾勒清晰蓝图:到2027年,全县将建成14个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有效认证有机种植类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培育有机产品品种20个以上……两当正以生态为根、产业为脉,把“有机”底色越擦越亮。

  两当“村超”的激情仍在持续,这座小城书写绿色发展故事的笔也未曾停歇。从念好“山字经”到打响“全域牌”,从实现“绿色突围”到迈向“有机富民”,两当正以“有机”为笔、以“生态”为墨,在绿水青山间持续答好“两山”理念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