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24
-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柴琪 张文都
“这苹果红得像灯笼,挂满枝头;甜得像蜜糖,甜到心尖儿!咱这日子,也跟着甜滋滋的!”金秋时节,在秦州区中梁镇的万亩果园里,55岁的果农张保廷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乐呵呵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中梁人,他守着果园走过30年,亲历了果园从低产薄收向优质高产的蜕变,也见证了个人小家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变迁。
中梁镇坐落于秦州区北山,4.5万亩土地孕育了4.3万亩果园,95.6%的果园覆盖率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亩花果山”。多年来,镇上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统领,锚定“龙城果园、甜美中梁”建设目标,通过“十大行动”“八大攻坚突破”等举措推动果品产业提质升级,一举拿下了“全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的金字招牌。这方水土的蝶变,藏着无数像张保廷这样的苹果种植户的生活故事。
“10年前,村里还是土坯房连成片,果园里都是老品种,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张保廷的思绪回到过去,那时家里5口人守着18亩地,传统种植模式下,苹果产量低、口感差,收购价每斤才一两块钱,一年收入刚够温饱。让他发愁的不仅是收成,还有田间管理的难题: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病虫害频发,仅凭老经验根本无力应对。
改变始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果园改造政策的落地。近3年来,中梁镇抢抓奖补政策机遇,大力实施老旧果园改造工程,累计改造3079.21亩,2024年更是以2469.09亩的改造面积、95.75%的验收合格率获评市级先进乡镇。镇里不仅带来了政策补贴,还组织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从改土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为果农护航。
“你看这地里的防草布,是镇上统一铺的;那太阳能杀虫灯,也是免费装的。”张保廷指着果园里的设施介绍,去年镇上推进龙凤—向阳片区1600亩果园提质增效项目,他家的果园就在其中。通过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铺设防草布降低成本,安装杀虫灯绿色防控,苹果品质大幅提升。今年雨水充足,加上技术管护到位,他家苹果预计能收12.5万斤,收购价涨到了每斤4元,比去年高出1元多,算下来能多赚好几万元。
日子变好的不止张保廷一家。龙凤村村支书刘永永,既是村里的“领头雁”,也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如今打理着50亩果园的他,2022年注册了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代购代销农特产品,今年仅线上就订购了40万斤苹果、30万斤西梅,年收入近20万元。“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种果树有技术指导,卖果子有电商渠道,这都是托了国家政策的福。”刘永永感慨道。
在中梁镇,像张保廷、刘永永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龙凤村436户村民的地块近90%种上了林果,全村户均收入超6万元,林果业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二层小楼,泥泞路硬化到家门口,产业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住上了新楼房,挣上了踏实钱,这日子比苹果还甜!”张保廷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从老旧果园改造到新品种引进,从技术赋能到电商助农,中梁镇的果品产业升级之路正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这个国庆,果园里的丰收与家国的喜庆交融,张保廷、刘永永们晾晒着果实,也晾晒着幸福。他们的故事里,有个人的奋斗,有政策的温度,更有小家与大国同频共振的深刻共鸣——这便是家国同庆里,最动人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