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14
- 来源:天水日报
图为游客在伏羲庙内参观。 天水融媒记者 裴婷婷 张雷 摄
天水融媒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天水处处洋溢着文旅融合的活力与暖意。从麦积山石窟的千年微笑到伏羲庙的厚重人文,从古城街巷的非遗展演到乡村田野的沉浸体验,丰富多元的产品供给与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共同绘就了一幅“羲皇故里”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数据显示,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09.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02亿元,文旅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
核心地标“圈粉”:古今风光引客来
尽管阴雨连绵,伏羲庙依然秩序井然。西安游客强婷牵着儿子,在殿宇前认真聆听讲解。她说:“一踏进伏羲庙,就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带孩子亲身感受伏羲文化比书本更有意义。”一旁的兰州摄影爱好者孙肖频频按下快门:“雨水把飞檐的线条勾勒得更清晰,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双节”期间,伏羲庙与天水市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7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近六成,陕西、四川、宁夏等地的游客构成主力军。
天水古城800年树龄古槐下,汉代名将李广故居与现代茶馆、咖啡馆相映成趣;青砖巷陌里,身着汉服的姑娘款款而行,与红灯笼、古民居构成流动的风景。“在这里既能触摸历史痕迹,又能感受现代生活,古今同框的感觉很独特。”来自上海的游客冯阳阳在古城逛了整整一下午,手里拎着新买的瑞兽冰箱贴、五行手串等文创产品。这些以伏羲文化符号和馆藏文物为灵感的物件,成为游客“把天水文化带回家”的最佳载体。
雨雾中的麦积山石窟宛若一幅水墨长卷,游客沿栈道缓行,恍若步入仙境。“雨雾让石窟更添神秘,能亲眼看到‘麦积烟雨’也算不虚此行。”贵州游客杜丽赞叹道。
“双节”期间,麦积山大景区接待游客达18.77万人次。景区推出AR智慧导览服务,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观赏石窟造像的立体复原图像。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让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石窟广场的“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更成为新晋打卡点。
在南郭寺景区,游客们循着“诗圣”足迹涌进千年古刹,聆听《二妙轩碑》和杜甫在秦州的故事;在甘谷大像山景区,游客瞻仰23.3米高的唐代泥胎大佛,穿梭于数十窟龛之间,探寻独趣天成的瑰丽美景;在秦安大地湾遗址,游客们驻足于古老遗迹前,感受其深厚底蕴……古今交融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处文化地标都成为游客与历史对话的独特空间。
全域活动“升温”:多元场景聚人气
午后的天水市博物馆内逐渐热闹起来。“绝句不‘绝’——古筝乐器制作体验”活动现场,小小少年们围在台前,从构造框架到绘制纹样,专注完成属于自己的乐器;隔壁展厅的“三顾茅庐”场景搭建现场,家长与孩子亲密互动,共同动手复原历史画面,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我们设计了8场特色活动,就是想通过‘动态展演+手工实践’的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市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李瑛介绍,相关活动吸引超500名游客深度参与。
夜幕降临,秦州区自由路的衔月阁广场灯火璀璨、人头攒动,“拾光音乐汇”国庆专场每晚在这里准时开唱。古色古香的阁楼与现代灯光秀交相辉映,红歌合唱、乐器演奏、曲艺表演、经典联唱轮番上演。游客跟着旋律挥舞着手机荧光,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太火爆了,既能听歌又能感受天水的节日热情,值得一来!”来自陇南的游客雷苗难掩兴奋。
美食也成为文旅流量的“助推器”。“哈海英麻辣烫”店外,20多米的长队蜿蜒至街角。“从9月30日就异常忙碌,最多一天卖出上千碗。”店主哈海英笑着说。“就为这口正宗天水味,下再大雨也值!”广州游客陈巧云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粉,满眼惬意。一碗麻辣烫,已成为天水文旅的亮眼名片。市区各大餐馆里,浆水面、呱呱、面皮、八大碗等特色美食同样吸引大量游客排队品尝。
节日期间,各式文旅消费场景与文化教育活动相互融合、多点开花、全域拓展,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节庆体验氛围。麦积山剧场的沉浸式舞台剧《麦积山·乙弗传奇》引人入胜;秦州区苏湾民俗园的金秋非遗表演每日精彩上演;戏曲进乡村让传统艺术走进田间地头;书画名家现场赠书画活动传递文化温情;武山县“红色武山展”用珍贵史料讲述革命故事;秦安县“东方微笑·跨越千年”专家讲座带游客读懂文物背后的奥秘;清水县“研学揽秋韵·国庆寻根源”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学习历史;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童心向党·礼献祖国”研学社教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文旅体验……从城市舞台到乡村角落,从专业演出到群众参与,多元化的文旅活动体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焕发新活力,让文旅消费在全域范围内持续升温,形成了“处处是景、时时可游、人人参与”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各县区还积极创新传播形式,组织网络达人开展线上直播,通过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跨界融合,让天水的节庆魅力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人关注这座城市的独特风采。
业态融合“破圈”:乡村文旅展新貌
假日期间,古民居游、乡村生态游、果园观光游等多条精品线路备受青睐。不少市民游客选择走进城郊乡村,在特色游乐、非遗展演与农家美食中体验田园生活,解锁假日休闲的新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呈现蓬勃活力,成为假日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
麦积区甘泉镇的“花牛”苹果基地里,果香四溢,笑声阵阵。游客们手提果篮,在果农的指导下体验采摘乐趣。秦安县陇城镇凤尾村的“农贸大集”上,花椒、苹果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游客们边尝边买,满载而归。“既能看古民居、体验非遗,还能买正宗土特产,安排得太贴心了!”在秦州区孙集村,陕西游客唐婧刚刚体验完当地的剪纸技艺,又兴致勃勃地去品尝浆水面。
平南镇苏湾民俗庄园将乡村风情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夜晚10点,水上飞人、仙女散花、打铁花、烟花秀等节目精彩上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民俗与自然之美。庄园的“月光市集”上,30个非遗摊位一字排开,皮影戏、捏面人、草编手作等传统技艺引得游客驻足。孩子们围着摊位看得入迷,家长们则顺手挑选心仪的文创纪念品。“除了精心策划的节目展演,我们还引进麻辣烫、杂粮煎饼等多种特色小吃,一站式解决游客吃喝玩乐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感,‘双节’期间日均接待约8000人次。”庄园管理员董微微说。
花舞南山文旅小镇里,生态体验与消费场景无缝衔接,高峰期单日游客超1.2万人次。“带孩子玩高空漂流,正好遇上非遗师傅的‘云雾茶会’。”游客赵楠笑着展示手里的茶叶礼盒,“南山云雾茶喝着舒坦,看娃对茶艺表演感兴趣,顺手就买了两盒同款茶叶。”七彩滑道出口,现炸的“花舞土鸡”香气扑鼻,引得游客排队购买。
服务保障“暖心”:细节之处见真情
“导航直接到市政府停车场,免费又方便,工作人员很热情。”北京游客纪唯颖对天水的停车服务赞不绝口。为缓解假日停车难,天水推行“全域免费停车”政策,市区两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具备停车条件的33处停车场开放1104个免费车位,解放路、自由路等6条路段同步实行免费停车。伏羲庙新建地下停车场投用210个车位,与游客服务中心无缝衔接,支持实时车位查询与电子支付,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为全面提升游客体验,全市各相关部门节前开展全覆盖督查,重点检查景区安全、导游规范、环境卫生等环节,并在假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准确了解和掌握全市旅游动态,快速处置游客诉求,积极主动向游客推介旅游线路,引导游客正常出行,确保全域服务质量。多家酒店民宿为住客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手写旅游攻略,部分商家还赠送雨伞、雨衣、麻辣烫料包等,用细节传递城市温度。
“节前我们联合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进行了‘地毯式’检查,还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雨天专门增设了防滑标识和摆渡车接驳点,确保游客旅程的安全。”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波表示。伏羲庙景区增开售票窗口,21名志愿者每天在入口、窄道等关键区域疏导,累计服务时长超600小时。“看到老年人和需要帮助的游客就主动上前帮扶,听到大家说‘贴心’时,特别有成就感。”志愿者张悦道出了志愿服务者的初心。
从核心景区到乡野田园,从文化体验到服务保障,天水以扎实举措推动“流量”变“留量”,让游客在“千山万水 就爱天水”的品牌魅力中,收获一段舒心、安心、开心的旅程。